DTT的操作 分步骤教学法的进与退
DTT操作-分步骤教学法的进与退,ALSO孤独症,27分钟
大部分在自闭症实操领域比较缺乏经验的家长,在学习一段时间后,都有一个很大的困惑,那就是,ABA的理论看了不少,自我感觉已经把ABA的概念和基本方法都理解清楚了,但在家里想教孩子掌握某项技能时,总还是有种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、如何入手的感觉。想想机构里老师整天教孩子配对,就打算自己在家也用起来,但同样苦于没有章法,该拿几张卡片,该怎么给辅助,该什么时候进入随机轮换,全靠拍脑门。
因此,在ALSOLIFE群里的微课《DTT家庭实操》,就是为了解决家长们“会看、会说、不会做”的尴尬,通过讲解“配对练习”这个在教学中非常重要、基础的项目,一步步传授给家长一套能在家里马上用起来的DTT教学体系。掌握了这套体系,星妈们就再也不用担心学了理论却不会用的尴尬了。
为什么要做配对
可别小看配对这个简单的训练,它对小朋友能力的发展有远超我们想象的功能。基础的配对技能和理解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孩子未来的发展。所以我们能在很多孤独症评估和智力筛查的量表里,看到关于配对能力的测试项目。
配对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:
1. 提升视觉感知能力
从简单到复杂逐渐提升难度的配对训练,能促进孩子在视觉区辨能力、注意力、扫视能力、手眼协调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。
表1:配对难度提升顺序
维度 | 复杂度升级过程 |
异同 | 完全相同/不同 ➔ 相似 |
数量 | 少量 ➔ 大量的干扰物 |
范围 | 整体 ➔ 局部 |
类别 | 具体(实物)➔抽象(卡片、文字、图形、符号) |
2. 提升逻辑推理等认知能力
配对做的好不好,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孩子的逻辑认知能力好不好来。通过练习配对,孩子既可以学会归纳同一类事物的整体特点,也可以学着从概念中演绎出特殊的实例来。这样一来,逻辑推理能力就可以慢慢得到提高了。
表2:逻辑推理
逻辑类型 | 概念 | 举例 |
归纳 | 特殊实例➔一般认知 | 知道拖鞋、凉鞋、棉鞋等多种鞋 ➔ 掌握鞋的整体特点 |
演绎 | 一般认知➔特殊实例 | 了解鞋 ➔ 看到冰鞋后能明白是鞋的一种 |
辅助:实操前的必备概念
还记得我们之前分享过的秋爸爸的金句吗:“任何没有辅助和强化的训练都是耍流氓”。(秋爸爸喝道:我去!你给的那东西是强化物吗?!)当时秋爸爸主要分享的是强化,今天的分享里讲的则是金句中提到的另一个神器:辅助。
胡老师划重点:正确、合理地运用辅助是星爸星妈们的必备技能。
辅助,简单地说就是家长在提出一个指令的同时,采用各种方式帮孩子做出正确的反应。关于辅助,我们需要掌握的有辅助的类型、等级、每种等级中的具体步骤这三大块知识。
表3:辅助的类型
辅助类型 | 具体手法 |
反应辅助 | 示范、语言教导、肢体引导 |
动作辅助 | 动作、位置、重复前式刺激 |
表4:辅助的等级
等级 | 优点 | 缺点 | 适用于 |
由高到低 | 错误少 强化机会多 挫败感少 | 降低辅助的标准较主观 | 挫折敏感的孩子 新项目的学习 |
由低到高 | 发挥独立性 试探性好 | 易出错 易挫败 强化机会少 | 不适合新项目 |
不管“由高到低”还是“由低到高”,都有一套完整的操作步骤,差别只是步骤的先后顺序不同而已。掌握了这些步骤,就可以解决我们把握不好进度、判断不好辅助方式的难题了。下面的表五就是一个“由高到低”辅助孩子学习“物与物配对”的操作示例。
表5:由高到低的辅助操作方法
阶段 | 类型 | 操作 |
主体 | (1) 全辅助 | 家长全程躯体辅助 不呈现分心物 辅助、强化、记录要及时 |
(2) 半辅助 | 家长给孩子一个躯体引导 孩子顺着给的趋势完成剩余的操作 |
(3) 全提示 | 家长用手碰目标物 孩子按提示完成操作 |
(4) 半提示 | 家长用手指向目标物的方向 孩子按指引完成操作 |
(5) 独立反应 | 家长无提示 孩子独立完成操作 |
(6) 纠错程序 | 上一步(5)孩子出错时 提升辅助等级到(4)半提示 中间穿插一个维持指令 |
(7) 单一呈 | 引入一个已掌握的分心物 分心物摆位逐渐接近学习目标 前提:已经掌握了多个项目 |
(8) 随机轮换 | 呈现一个分心物 轮换项目位置 轮换指令 只记录学习项目 |
(9) 扩展 | 引入至少两个已掌握的分心物 轮换项目位置 轮换指令 只记录学习项目 |
这部分内容我自己在听第一次的时候其实挺蒙圈的,因为其中涉及了很多专业术语和步骤流程。为了便于学习,桔子打算还是啰嗦一点,再举个“小明和妈妈来配对”的例子来描述一下吧。
妈妈:小明,快来玩配对游戏喽!
小明开心地跑来坐好了。
妈妈:今天有7种你喜欢的好东西可以选哦,你想要哪一个?
小明挑了自己最爱吃的“好多鱼”作为今天的强化物,就开始做配对游戏了。
妈妈在下面每个步骤之前都会跟小明说同样的一句指令:“把一样的放在一起。”
小明正确地做完每个步骤后,妈妈都会马上表扬小明,然后给他一条小鱼,并且做好学习记录。
(1)全辅助:妈妈发完指令后,拉起小明的手,辅助他把手里的积木摞在桌子上的积木上。
(2)半辅助:妈妈拉起小明的手,辅助他朝桌上的积木移动胳膊,但移到一半时妈妈放开手,让小明自己把积木摞好。
(3)全提示:妈妈用手指触碰了一下桌上的积木,小明看到后,自己把手里的积木摞在了上面。
(4)半提示:妈妈手不碰到桌上的积木,而是指着积木的方向,小明看到后,自己把手里的积木摞在了上面。
(5)独立反应:妈妈发完指令后,没有做任何语言和动作提示,小明自己就把积木摞好了。
(6)纠错程序:假如做上面第(5)步时,妈妈发了指令但小明没做对,妈妈就会按照(4)的步骤再做一遍,然后再重做一遍(5),确保小明做对了才继续进行下去。
(7)单一呈现:妈妈在桌上的积木旁边放了一支钢笔(小明以前就会给钢笔配对了),不过钢笔离小明的距离比积木要远很多,妈妈发完指令,小明就把积木放在了积木旁边。接下来,妈妈把钢笔往小明的方向移了一点,小明又做对了。最后妈妈把钢笔和积木平行摆放,又让小明做,哈哈,小明还是做对了。
(8)随机轮换:妈妈在桌上放好积木和钢笔,先给小明积木让他配对,第二轮又给他钢笔让配对,最后调换了钢笔和积木的位置再次让小明配对,哇,小明都做对了。
(9)扩展:妈妈在桌上放了积木、钢笔和夹子(都是小明学过的),挨个轮换指令和位置,小明全都做对了。
恭喜,物物配对这一关小明就顺利通过了!
表6:辅助中家长常犯的错误
错误 | 表现 | 正确方法 |
指令不一致 | 有时说配对,有时说一样的放在一起 | 建议统一说“一样的放在一起”,这样有利于以后在生活中泛化 |
随意跳步 | 没有数据支持就直接进入后面的阶段,主观地决定教学内容 | 按照表五的9个步骤安排教学计划,也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来调整进度,是否跳步要以实际能力为依据。打好基础才是最重要的。 |
辅助不及时 | 语言提示过多,肢体辅助不及时。事实上语言辅助最难消退 | 按照表五的步骤及时辅助 |
辅助消退有问题 | 前期消退太快,孩子蒙圈。后期忘记消退,造成辅助依赖。 | 按照表五的步骤及时撤销辅助到合适的等级 |
配对的教学顺序
当孩子掌握了上面的物与物配对练习后,就可以进阶到其他种类物品的配对了,进阶的顺序可以参照下面的介绍:
1. 图片与图片配对
家长根据孩子的能力选择便于操作的图片尺寸,让孩子给一样的图片配对。图片的数量可以从1张到2张,逐渐扩展到6-8张。
物物配对要是已经通过了,图图配对就可以根据孩子的能力略过主体阶段,直接进入单独呈现及之后的阶段了。
2. 物图/图物配对
找家里常见的物品拍成图片,练习图片和实物的配对。需要注意的是,配对的实物最好不要是强化物和惩罚物,要选择中性物品才有利于学习。
可以先从一模一样的配对开始,逐渐过渡到相似的图和物配对。
3. 反向配对
家长手里拿一个物品,给孩子多个不同的物品,要求找出和家长手里的物品一样的那个。指令:把和它一样的给我
4. 按图摆积木
积木块的数量可以从1块到6块逐渐增加
5. 按视觉提示排列物品
刚开始先从两个物品开始,逐渐增加数量。
6. 剪影配对
通过轮廓识别正确的物品。
7. 相关联配对
考察的是孩子对物品功能的理解程度。是一种更加生活化的配对。
8. 延迟模仿排列
考察的是孩子的记忆配对能力。指令:和我刚才摆一样的。操作时可以从2个开始,让孩子观察3-5秒,然后收回教具,打乱顺序让孩子按照记忆重新排列。
9. 按字配图、按图配字
要考虑孩子的年龄是不是适合做这样的项目。
10. 按故事发展顺序排列
这类配对可以把生活中常用的场景做成系列图片,在学习排序的同时,也让孩子学会在真实的生活中该怎么完成这些步骤。
配对能力的泛化
配对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场景很多,可泛化的机会也很多,我们一定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情景泛化桌面学到的技能哦。
比如:
电视看到食品广告 ➔ 超市购买一样的食品
脱掉鞋 ➔ 放到鞋柜里
在餐厅需要餐巾纸 ➔ 找服务员
给手机充电 ➔ 找合适的充电线
拿到一串钥匙 ➔ 找到准确的钥匙开门
总之,只要遵循“习得—巩固流畅度—维持—泛化”这样的能力进步阶梯,不主观地跳过某些步骤,就能顺利帮孩子提升认知能力了!
今天的文章干货比较多,DTT操作方法你学会了吗?
文章转自《ALSO孤独症》
上一篇:自闭症孩子的强化物有哪些 自闭症儿童强化物有哪些
下一篇:关于自闭症,家长要认清的六大错误!